今日是  

【40年40组关键词】从“两弹一星”到“悟空”“墨子”

发布时间:2018-12-0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210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让历史永久地记住了这一刻,罗布泊也因此定格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地标”。

数十年来,我国坚持以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脚步,从原子弹、氢弹到“天宫”“蛟龙”,从“东方红一号”到“悟空”“墨子”,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性提高,我国科研事业和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了开拓性进展、全局性提升。而在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过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宝贵民族精神,激发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从“前进”牌算盘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这把算盘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两弹一星”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八一”机、103机等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与如今中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每秒12.5亿亿次的运算速度相比,103机可以算得上一台“老爷机”。但在当时,以103机为代表的中国计算机为研制导弹、火箭和卫星进行了大量轨道计算。

“关键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工艺是影响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光刻机,蚀刻机,精密机床,高端科研实验设备等等。我们正在努力实现关键核心设备的国产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庆桥说。

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我国在全面培育创新沃土、加速布局科研平台上持续发力。

1986年3月,面对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做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之后,“863计划”开始实施,将航天、生物等领域列为高技术重点。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从这一年起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施行。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正是在这些国家战略护航与高效机制保障下,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成果举世瞩目,量子调控、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领域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中国的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深海装备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

从学习者、继承者到创新者、引领者

2015年11月,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奖”的“突破奖”获奖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靠的是实力。你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回忆起项目实验进程时,王贻芳感慨道。

从亦步亦趋地跟随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到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研发,中国的科研事业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科学家们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尖端科技研究刚刚起步之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科技水平,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元勋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将国际最新科研成果投入到科研事业中来,在新中国科研创业初期取得了惊人伟绩。

到今天,一大批中国先进科研成果以“井喷”之势惊艳问世:“中国天眼”FAST建成启用,为国际物理宇宙学界提供了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墨子号”的研发,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劲旅;“蛟龙号”海试成功,使中国一跃进入世界载人深潜第一梯队……我国逐渐从追随发达国家脚步到并肩国际科技创新最高水准,甚至在若干重要领域创新领跑。

对此,“墨子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我们现在证明了,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只要给我们一个好的时代,中国人就一定可以领跑世界。”

“中国科技正如中国的崛起,是追赶、并行、领跑的共存,是立体声,是交响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黄庆桥说。

从“沉寂了一千年”到加速迈向第一方阵

“墨子号”成功发射后,《华尔街日报》针对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出了标题为“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专题报道。

在砥砺奋进的数十年中,我国坚持发挥科技创新对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了历史性、开创性和全局性转变,科研事业正加速迈进国际第一方阵的行列。

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科研创新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2013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13%。

根基更牢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升——

去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速为18.5%,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为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

新动能更强劲,“高精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直以来,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在国家科研投入排行榜上占据着前几名的位置,随着投入强度的不断提高,在行业的集聚效应下,尖端科技成果的“组团”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创新体制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回首过去,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多年来的深耕细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国的科研事业正以蓬勃旺盛的姿态、一往无前的劲头,乘势而上,书写着当代科技创新的豪迈篇章。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交通路20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402767         蜀ICP备17024200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