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曾新家族家训家风

发布时间:2017-05-17

来源:贡井区纪委

点击:580

家训:勤劳  节俭  忠厚  三省

家风:勤俭持家  宽厚待人  中正交友  发奋攻读

 

我家族从湖北迁徙来自流井后,最终安居在高山井水巷子旁边的一椽一楼一底的房屋,以从事盐场生产之服务性行业竹篾业,生活比较殷实。到祖父曾尚福时,他已是井灶上著名的“枧山匠”(输卤枧铺设、维修),所获收入盘家养口还过得去。但祖父英年早逝,他单传之我父亲曾学忠,十几岁即拜当时自流井有名的皮毛商刘恒久为师“学生意”,并将其认作“父亲”(干爹)相处和谐,我们这一代也就称呼刘恒久“爷爷”,并赐予我“家寿”号。1930年代,在我聪颖、精干父亲的辅佐下,刘恒久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出口海外。记得,父亲的遗物“片子”(名片)有红(洒金)、白两种,竖排印刷“文林自井  曾学忠”字样,很大气、上档次。这即可见当时他们所经营的生意兴隆之一斑。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生意受到影响,1940年代初(记不清具体年份),父亲押送一轮船皮毛(羊皮、牛皮、猪鬃)从重庆出发运往上海再行出口。可是,在驶往上海途中的武汉附近的长江水域被日军飞机炸沉,所幸的是我父亲安然无恙回到自流井。从此,刘恒久的生意日渐衰落,我家的生活日益艰难,而受到与我家有点瓜葛亲之贡井大盐商黄幺跛子家族的关照,于1945年举家迁徙到贡井狮子湾(小地名河沟头,今金鱼路)黄家废弃之阳海井车房免费居住,并拟安排我父亲在黄家井灶上工作。可就在这年8月,日本投降日过后不几天,我父亲突患痢疾去世,享年36岁。时年我4岁,弟弟1岁多点,大姐不足10岁。父亲的去世让我们家没有了主心骨而走上了愈加贫困的境地,全赖我坚强的母亲曾文举(尹桂蓉)“跳乱弹”(做小生意、帮人洗衣服、挑捞柴)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我祖父和父亲虽然没有上过新学(那时自贡地区也没有什么新学),但他们都很有文化,知书达理,尤其我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从他的遗物一块罗马怀表、几只钢笔、毛笔、景德镇笔架、一些书籍中(现在唯一留存的只有一套四本《三国志》之一本,其他的,都由于历史的原因让母亲给烧毁了),除了可见当时我家生活的殷实外,更可见父亲文化之一斑。我母亲老家南溪县大观乡,虽没有上过学,但其大观乡饱学之士、当塾师的大哥教她学了不少文化。她也成了我“发蒙”的老师——三岁时,母亲就教我读《三字经》《增广贤文》,给我讲解,要我背诵。

从曾氏家族在代代相传中形成的家训家风,由祖父、父亲和母亲承传下来了。他们留给下一代的也就是我今天称的“八字家训”和“十六字家风”。其表述文字只是我的回忆,不一定很准确;但是,我曾家现在还或多或少地践行着它的内核。

我们是曾参(曾子)的后代。曾参何许人也?

曾子,姓曾,名参(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其卓然于世的人品是“吾日三省吾身”,这也是他对曾氏后人的训诫。

我们家尊崇曾子的训诫立世,形成了“勤劳、节俭、忠厚、三省”的家训和“勤俭持家、宽厚待人、中正交友、发奋攻读”的家风。即便做得不是很好。

我这一代三姊弟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们,不要“暴餂”,要节约,要珍惜身边包括粮食、衣物在内的所有物质的东西,这些都是上苍赐予劳动子民的财富;要我们“相交朋友要中正,莫与浪子结成群”;要我们有古人“闻鸡起舞”的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对人要“忠厚”、要“宽宏大量”,不要“小家把势”;要尊老爱幼,不要嫌弃老人。我父母亲都能背诵较多古文、古句,比如我母亲常说:“莫笑他人老,终身还到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母亲教育我们要爱家乡、爱国家。她也以身示范,比如“抗美援朝”时,国家号召捐献买飞机大炮,而当时我一家四口没有一点生活来源,但母亲还是要捐献,她和大姐(仅十一二岁)去摘花生菜卖了,捐献了5角钱。自己都很穷,有“要饭”的上门时,总要“打发”点东西,比如一个红苕、半碗包谷羹羹(粥)之类。还将我拜给一个叫花子做干儿子,其实就是想“叫花子怜悯讨口子”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接济。

我家喜欢帮助别人,“团转四邻”,不管哪家哪户大凡小事,都会主动去关心、去帮忙。而且这些邻里也喜欢到我家串门,听号称“民间故事篓子”的母亲摆龙门阵,讲历史故事,唱山歌。

我们家有较为富有的亲戚,但我母亲从不上门讨要,总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来维持生计并供孩子们读书。

由于这样,我家无论在自流井高山井住家或者在贡井狮子湾住家,和邻里的关系都相当融洽。

上世纪50年代,母亲做过居委会治保主任、当过人民陪审员等。

总而言之,我们的祖先曾子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哲人,还是一个大孝子。我们家传承了曾家的风气,对我们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交通路20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402767         蜀ICP备17024200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