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发布时间:2023-06-0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14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韩亚栋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图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位于福建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图为游客参观武夷精舍。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为什么极其重要?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可否结合“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谈一谈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为什么极其重要?

卜宪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实施,正是“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有确切的、系统的文献记载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没有文献记载不等于不存在,这就需要考古来弥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指出了考古发现的三大作用:“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因此,文明起源虽然是很久远的事情,但对于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探寻“中国特色”的历史根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经20年探索,在继承前辈学者学说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如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认识,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共同文化基因等等,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重大论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想这就是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和阐释为什么极其重要的根本所在吧。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问: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卜宪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历史思维、文化思维存在着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不仅适合西方,在中国历史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尚书》中的“五行”说,《周易》中的“阴阳太极”说,证明中国哲学中很早就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因素。中国人注重“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证明中国哲学中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礼记》中“天下为公”的“大同”说,包含着中国人世代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韩非子》中的“上古”“中古”“近古”划分,《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包含着中国人对历史规律的不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民本观、平等观、自然观等,也都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无相通之处。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深刻的文化自觉唤起了亿万同胞的伟大觉醒。马克思主义正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这种契合和相通性,才使其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问: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卜宪群: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解放。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把传统文化视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糟粕全盘否定,也有人秉持文化保守主义态度。我们党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的态度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从而接续起中华文明发展史与中华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问: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卜宪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论述,其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此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作出了崭新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的现代化,它既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是以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为底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使古老的中华文明拥有了现代化力量,大大提升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风采。同时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他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问:如何努力做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可否举例谈一谈?

卜宪群: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作出了表率。

比如“文化自信”的提出,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文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明传承的血脉。以国家形态延续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是一条贯穿其中的核心。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可以说,文化是支撑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回望历史,历代王朝的物质创造、制度构建、理论思维,都是以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相互并存,但文化体系没有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是文化基因没有改变。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表现出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华文化,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没有精神独立的民族,“文化自信”就是用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又把中国经验提升到中国理论,实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交通路20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402767         蜀ICP备17024200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