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蕴盐都 | 品廉韵清风 悟从政真义——《清官》读书分享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贡井区纪委监委
点击量:3658
开栏语
清风润万家,廉蕴满盐都。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和省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及市委十三届历次全会部署,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展现我市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廉洁自贡”网站、微信公众号推出“廉蕴盐都”专栏,以文化之力润心,以监督之效护航,让风清气正成为千年盐都鲜明底色。敬请关注!
为政清廉,是关乎政权存亡的大事,是事业成败的根本,是树诚信、聚人心的关键。“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清正廉洁,自古以来便是从政者的基本准则,是高悬于头顶的明镜,是镌刻在心底的誓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清官廉吏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操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也为从政之路指明了方向。我近期研读《清官》,犹如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清正廉洁之旅。书中众多清官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更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清官》这本书于2017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谢海金。全书共214页,从“清、正、廉、洁、勤、俭、智、法”等15个方面,通过讲述张伯行、海瑞、于谦等数十位知名官员的清廉故事,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了这些清官的为政之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发人深省,让读者能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想,从而引导我们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朝大臣于谦的故事。古代为官者,袖子都特别宽大,以便于放些银两或其他物品。于谦每次进京,不屑于行贿,而是两袖清风,光名正大地去奏事,堪称清廉为官的楷模。一次,同僚劝他应当带一些土特产送人,于谦风趣地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提起袖子)。”后来,“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告诉世人,为官者要像于谦一样清明如水。
此外,书中清官们的智慧与才能也令人赞叹。他们深知治理一方,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需具备卓越的才能。比如书中的于成龙,这位被康熙誉为 “天下廉吏第一” 的清官,每到一处任职,都会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他的“敢于创新”和“实地调研”在今天依然实用。他的智慧源于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政务的勤勉钻研,这启示我们为官一任乃需造福一方。
历史上的清官,都是官德官格的模范,他们以自身的爱国、为民、勤政、重义、忠诚等高尚美德,在历史的“凌烟阁”上镌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们以廉洁奉公为基石,筑起一座为民服务的坚实堡垒,为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官》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上清官事迹的记录,更是一本从政者的启示录。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弘扬清官精神,让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立身为公,服务人民。无论是身处高位的领导干部,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都要始终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清官》中的人物让我看到了他们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更是对为官者职责的深刻理解。为百姓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行人民之所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合上《清官》,书中清官们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清风拂大地,廉蕴满盐都,一身正气便是德,两袖清风方为廉,功过无需表白,人民自有公说!
(作者曾梅系贡井区龙潭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工作人员)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汇兴路229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212832 蜀ICP备17024200号-1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248号 技术支持:自贡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