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践悟|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量:77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张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立足职责定位,推动系统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采访了三位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
本期嘉宾
朱良华 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景国诚 甘肃省张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刘东 山东省曲阜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立足“国之大者”,推动系统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记者: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践中,如何立足“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关于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朱良华:绍兴古称会稽,有2500多年建城史,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此建立国都,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绍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为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作出有益探索”使命任务,高标准推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做实做细政治监督,压责任、纠偏差、促落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绍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践中,一方面紧盯绍兴古城保护传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位,市县联动、靶向发力,确保督到要害、督出实效。2023年9月以来,我们聚焦落实“把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情况,围绕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重点任务,精准选取大运河保护范围违法监管、文明实践示范带建设、“河城共生”项目推进等12个小切口,清单式开展政治监督,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另一方面,坚持“四项监督”同向发力,强化“室组地”联动,聚焦重要岗位、重点领域、重要工作、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重大决策部署一贯到底。仓桥直街是绍兴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之一,我们精准纠治仓桥直街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随意修改规划、破坏历史格局、为开发让路等问题,监督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落实“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要求,全线优化完善仓桥直街人居环境、功能配套、业态氛围。
景国诚:张掖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保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决策部署,逐步完善保护规划体系,加强历史城区风貌改造管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我们聚焦“国之大者”,协助市委坚决扛牢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关于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实践中,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领域监督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制定监督清单,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严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推动健全完善保护体系,形成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合力。聚焦文物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及时将问题清单反馈职能部门,制发工作提示函,督促整改落实,推动《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落实到位。构建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制定信息收集报送、信息资源共享、会商研判、措施配合、线索移送、问题整改闭环管理等工作制度,打通监督贯通融合堵点,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刘东:曲阜是周汉鲁都、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现有各类文物点81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历史建筑55处,古树名木近两万株。此外,还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找准政治监督切入点着力点,推动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助制定《曲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曲阜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压实各部门党委(党组)政治责任。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后,我们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责任落实、文物保护项目立项审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对照各单位责任清单研究制定督导检查方案,建立权责明晰的监督责任清单,定期向纪检监察室和派驻纪检监察组推送监督工作提醒,以监督促整改、以查处促规范,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以巡察监督为抓手,对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职责的21个成员单位进行“政治体检”,找准监管短板、制度漏洞,分析影响保护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建议,推动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历史文化传承、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让古街古巷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紧盯关键环节,以有力有效监督及时纠偏止错
记者: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紧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键环节,强化监督执纪执法,为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坚强保障?
朱良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系到城市的内涵、品质和特色,是城市更新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紧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完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聚焦历史街区改造提升、文化设施建设、古城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监督”,坚决做到严查因履责不力造成文物文化被破坏或损毁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查利用调整规划、审批许可、项目发包等权力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的问题;严查搞“破坏性建设”“保护性拆除”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同时,注重加强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督促案发单位做好以案促改促治,针对古建修缮、产业引导等制定系列标准规范,及时堵住监管漏洞。
景国诚:我们把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作为监督重点,围绕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加强监督检查,助力城市工作开创新局面。督促行业主管部门聚焦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传统商圈等重点区域,统筹实施建筑维护、空间重塑、功能再造等优化提升工程,推进历史传承与现代功能协同配套,改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同时,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督促行业部门持续优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落实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围绕城市建设中“拆改留”的环节和流程,及时开展调查核定、登记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等工作,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既要在治标上用力,也要在治本上发力。严肃查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违纪违法突出问题,督促行业部门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违法建设排查整治、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建立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实施意见,制定共性清单和个性清单,督促文物、住建、公安等部门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要求,加大文物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对大拆大建、保护利用不当,破坏文物和历史风貌,未经审批在文物保护区划内搞建设等违法案件严肃追责问责,为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坚强保障。
刘东: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文物普查开展实地监督,及时发现处置违反普查纪律、落实责任和措施不力等问题,确保全面盘清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综合分析近年来相关案件中暴露出的日常监管问题,派驻纪检监察组制发提示函,督促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的七条措施》,消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潜在的违建风险。针对个别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松懈、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彻底等问题,及时进行约谈提醒,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同时,深化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在古建筑群修缮过程中,紧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及时跟进监督,提高文保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监督台账,对部分文物修缮不及时、“先考古后建设”要求执行不到位、违规改扩建查处不力的问题,主动跟进处理,精准问责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督促落实文物日常安全巡查计划,健全执法监督体系,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和要求落实落细。
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保护有力度、发展有温度”
记者:如何不断推动建立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机制,让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朱良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广、涉及部门多。我们积极推动党委、政府扛起主体责任,构建“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管理体系,从政策、机构、资金、运作等层面,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全面保障。同时,持续推动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国有企业落实监管责任,古城保护范围内的街道履行属地责任,合力统筹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上下联动、权责分明、运转有效的工作格局。城市工作的核心是人。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同频共振作用,深化与市名城办的协作联动,围绕古城风貌协调、文明秩序、市容环境等工作加强监督、反馈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落实整改。同时,紧盯群众关于古城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公益诉讼强化监督,引导推动共同守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景国诚:我们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关键点,将制度严起来、合力聚起来、纪律挺起来,着力守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底蕴与活力。历史文化保护必须从源头立规矩、定边界。我们及时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监督问责的建议,推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市委牵头抓总、人大立法保障、政府具体实施、纪委全程监督”的工作格局,明确“谁来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涉及规划、住建、文旅、文物等多个部门,我们充分发挥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作用,从压实属地责任和协同责任上双向发力,把检查、保护、监管等全过程责任分解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具体行业部门,解决了各管一段、衔接不畅、推诿扯皮等职责不明晰的问题,建立“联席会商+问题清单+跟踪问效”机制,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文物保护问题整改,用制度把“散力”拧成“合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综合运用深入一线“挖”、巡察审计“移”、部门联动“查”等方式,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项检查,对重点线索、疑难案件挂牌督办、直查直办,严肃查处突出问题,既追究直接责任,也倒查监管责任,对已整改问题开展“回头看”,以监督执纪提升工作质效,实现“保护有力度、发展有温度”的良性循环。
刘东:我们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融合机制,挖掘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将历史文化空间变成开展廉洁教育的特色场所。围绕“明故城保护复兴项目”,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沟通情况、会商疑难问题、组织联合察访、共享线索信息和共用监督成果的推进机制。推动文物、文旅等部门借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点活动策划文化传承交流活动,打造特色业态,推出场景化体验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的有机融合。同时,围绕丰富明故城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业态开展专题调研,督促住建部门制定《曲阜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正负面清单》,既压紧压实文物建筑保护主体责任,也推进改善周边基础设施,找准文物建筑保护与实用功能提升的平衡点。为拓宽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聘任15名专家和志愿者担任监督员,构建“纪检监督+行业监管+属地监督+监督员”网格化监督模式,确保对所有供应地块前置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项目“建设意见书”。建立监督、整改、治理一体推进的长效机制,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走进修缮一新的荥阳县衙,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作为河南省荥阳市仅存的衙署类建筑,这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承载着独特的文物价值。然而在维修前,县衙的状况令人忧心:部分建筑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局部坍塌、墙体歪闪、开裂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时县衙破损严重,我们都担心这座古建筑保不住了。”附近居民李大爷回忆道。面对这一情况,荥阳市纪委监委将县衙修缮工程纳入重点监督清单,采取“嵌入式”监督模式,全程跟进项目规划、资金使用和施工质量。一方面,督促文物、住建等部门科学编制修缮方案,确保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另一方面,严查工程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防止违规操作和资金挪用。
在荥阳市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县衙修缮工程顺利实施:坍塌部分得到加固,歪闪墙体重新归正,开裂处采用传统工艺修复;违规搭建的现代建筑被拆除,院落环境全面整治。如今的荥阳县衙,不仅恢复了庄重典雅的官署风貌,更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活标本”。
荥阳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织机洞遗址、青台遗址、京城古城址等97处文保单位,串联起从史前文明到明清衙署的完整历史链条。面对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城市化进程的碰撞,该市纪委监委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列为监督重点,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长远和整体规划,探索“规划先行、保护前置、活化利用”的特色路径。
该市纪委监委采取“清单化管理+全过程监督”方式,统筹“室组地”监督力量,深入传统村落、文化遗址等地开展监督,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落实好历史文化保护责任,促进历史风貌完整性保留和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
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该市纪检监察机关从改造初期就提前介入,对工程设计方案、施工过程、项目资金流向等开展监督检查,精准发现并推动整改施工材料不达标、工艺违规等问题。在监督保障下,1.2公里古石板路重现历史风貌,多处明清建筑、傅说祠堂等文化地标得到系统性保护。现在,村党支部依托修复后的古村落资源,成立“古村落旅游合作社”,开发非遗文化体验等项目,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我们将持续推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荥阳独特的历史文脉,让城市更新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期许之间。”荥阳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马倩)
让文物“活起来”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纪委监委驻市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会同市文物管理等部门组成监督检查组,走进花戏楼、华祖庵等重点文保单位,详细了解文物日常管护、项目建设等工作情况。
“历史文物承载着人们珍贵的历史记忆,监督推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落地见效,是纪检监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亳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700多年建城史。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6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2处。
亳州市纪委监委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纳入重点监督内容,定期与文物、文旅、财政等职能部门进行工作会商,及时查摆解决工作堵点;深化日常谈心谈话,聚焦关键岗位,常态化开展廉洁提醒;深入文保单位走访调研,督促职能部门将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责任细化到岗到人。
结合文物项目多、资金量大,廉洁风险较高等实际,该市纪委监委聚焦重点项目规划审批、招标投标、资金拨付、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等腐败易发高发环节,运用大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开展“纪巡审”联动监督,与财政、住建、审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该市纪委监委驻市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结合日常监督、巡察反馈问题,联合文物保护管理及行政执法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推动完善内控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堵塞文物管理漏洞;紧盯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对反馈问题逐项跟踪督办,确保整改到位;严格防范干部职工利用职权搞利益输送、以权谋私等行为,同步强化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监督,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该市纪委监委多渠道拓宽问题发现渠道,对12345热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投诉件、群众来信来访及网上举报线索进行专项筛查,重点关注文物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问题,并通过“四不两直”实地检查等方式,及时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挖问题整改成效不明显背后的作风、腐败及责任问题。
监督推动文物保护,最终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传下去”。该市文旅部门整理出版《蕴藏——亳州碑刻砖铭全集》《梁巘全集》等文献,印制《亳州文物考古成果集》,推出“千古一亳”系列文创产品及沉浸式演出、历史穿越剧等,让文物从“馆藏”走向“共享”。
“我们将进一步压实责任,监督推动文物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工作走深走实,让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该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胡威)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汇兴路229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212832 蜀ICP备17024200号-1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248号 技术支持:自贡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