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期:蜀道清风鉴古今

发布时间:2025-10-17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点击量:474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清廉四川》栏目。

当我们漫步蜀道,触摸千年历史的肌理,不仅能领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雄奇险峻,更能遇见一条贯穿古今的廉洁文脉。在广元,大蜀道廉洁文化基地串联起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明月峡栈道与廉洁文化展示馆,以“一廊一关一城一栈道一馆”的格局,将蜀道文化与廉政精神相融。而在巴中恩阳,“问心”德廉教育基地静静矗立,讲述着“挂印知县”的赤诚初心。今天,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聆听古蜀道上清官廉吏的故事,在时光的回响中,领略“清廉”二字的意境。

【正文】走进位于广元市的昭化古城,青石板路的缝隙间似乎都藏着历史故事。这座曾是“巴蜀第一县”的古城,不仅是蜀道上的交通要冲,更是历代清官廉吏践行“为民”初心的见证地。唐代益昌县也就是现在昭化古城,在这里,县令何易于的名字,如同古城外的嘉陵江水,流淌千年仍被百姓铭记。

何易于任职益昌时,始终坚守“以民为本”的信念。《新唐书·循吏传》记载,益昌“狱无系民,民不知役”,百姓安居乐业,这背后,便是何易于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而最让后人动容的,莫过于“县令拉纤”与“清水送清官”两段佳话。

【采访】广元市昭化区蜀道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蒲化平:有一年春耕时节,利州刺史崔朴带着宾客游春,返程时需要派老百姓拉纤才能逆流而上,要知道春耕生产,是百姓一年之中的生计根本,误了农时,就等于断了老百姓的活路,何易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动辄就征调民力,而是自己挽起衣袖,走到江边替民拉纤。

顺着古城的青石板路走到县衙旧址,这里的每一处展陈,都在诉说着何易于与百姓的深厚情谊。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展出的唐代文学家孙樵的《书何易于》,全文讲述了何易于腰笏挽舟、焚茶税诏等多个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正廉明的故事,赞扬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同期声】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昭化段)讲解员 赵海燕:在这篇文章当中首先讲述的就是何易于拉纤的经典场景,从这个文章当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利州刺史崔朴见到何易于在为其拉纤时,是又惊又愧,连忙问他为何如此,何易于说,现在百姓处于农忙时节,当时他没有要紧的公务,理当为民分担,就这一句话道尽了“为官者应当以民为先”的道理,刺史崔朴听后当即下船,骑马返回。

崔朴的羞愧离去,让益昌百姓躲过了一场“误农之扰”,而何易于的担当,也深深印在了百姓心中。这种印刻,在他离任时,化作了古城里最朴素也最珍贵的“送别礼”,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的一碗清水。如今,在昭化古城推出的大型沉浸式演出《葭萌春秋》中,也还原了这段“清水送清官”的场景。

【同期声】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昭化段)讲解员 赵海燕:何易于在任届期满时考核只得了“中上”级,没能够升迁,只能转任罗江县令,在他离任的那天早上,百姓们没有送金银绸缎,而是家家户户端出了一碗清水放在门口,您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放清水,因为在百姓的心中,何易于的为官之心,就像这碗清水一样,清澈见底,不掺杂一丝的杂质,后来这就成了昭化的一习俗,清官离任摆清水,昏官离任摆浆糊,百姓的这碗水,就是最公正的“为官答卷”。

一碗清水,丈量出为官者的初心;一段纤绳,系紧了与百姓的深情。何易于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替民拉纤”“清水送行”的细节里,诠释了“勤廉”二字的真谛。

主持人:

从昭化古城一路向东,来到巴中恩阳,这座有着近1500年建制史的古镇,青瓦白墙间藏着川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和川陕苏区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群,“问心堂”就坐落在古镇的核心地带。这座占地600余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以“问心知醒”为主题,将清代“挂印知县”喻秉渊的一生,化作了一部生动的“廉政教科书”。

【正文】在“问心堂”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浮雕上的清代官员身着官服,神情肃穆,这个人便是喻秉渊。浮雕两侧的对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正是喻秉渊一生的信条。

【同期声】巴中市恩阳区“问心”德廉教育基地讲解员 唐娇:喻秉渊是我们恩阳的“喻青天”,这幅对联是他亲手所写,也是他的家规家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讲的是做人要心怀敬畏,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讲的是做事要以身作则,这幅对联不仅刻在了浮雕上,也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问心堂”一楼是“引古知止”主题展厅,分为“问初心、问丹心、问本心、问仁心”四个篇章,顺着展线前行,喻秉渊的人生轨迹徐徐展开。从少年时受父亲“三省吾身”的教导,到中秀才后将书房命名为“问心斋”;从在宕梁书院讲学“每日三问”,到赴云南为官时“夜夜自省”——“问心”二字,始终是他的人生底色。

【同期声】巴中市恩阳区“问心”德廉教育基地讲解员 唐娇:这个场景讲述的是喻秉渊在宕梁书院授课时的情景,当时他虽然屡试不第,但因德才兼备被学院聘为讲习,当时他授课时常自问,人尽其志乎,日修其身乎,课业进益乎,并这样要求学生,后来他去云南为官时曾在灯下写《夜省录》,一言一行,我之名节,一丝一毫,法律公义,一分一厘,民之脂膏,这段话现在读来仍振聋发聩,他把为官底线说得明明白白,为官的名节在言行里。

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46岁的喻秉渊被派往云南沾益州任代理知州,从此踏上了“以心换心”的为官之路。在沾益州,他平冤狱;在保山县,他剿匪治乱、开仓赈灾、整肃贪腐——每一件事,都践行着《夜省录》里的誓言。展厅里的“保山治理”微缩场景,生动还原了他当年的事迹:中间是剿匪时的紧张对峙,左侧是粥厂前百姓排队领粮的安心,右侧是他亲自下田教农人种地的专注。

【同期声】巴中市恩阳区“问心”德廉教育基地讲解员 唐娇:当时的保山因为刚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战乱,匪患多,贪腐重,收成差,喻秉渊达到当地后,先是带兵剿匪,让百姓可以回家,然后开仓赈济,设粥铺,让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最后还亲自带领大家种植庄稼,整顿贪腐,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他在审案的场景,当时他从不放过一个犯人,也绝不冤枉一个无辜者,“喻青天”的美名就是因此而来,后来朝廷为他颁发“问心堂”匾额,就是认可他“事事问心,处处为民”。

当然,喻秉渊的人生也有“两难抉择”的时候。在“问本心——慎独守正”展区,展陈的内容,诉说的正是喻秉渊最艰难的时刻:妻弟郭秀山因受贿帮死囚疏通被揭发,一边是亲情羁绊,一边是国法公正。展区里,元吉劝妻、典当香炉、请辞书札等,串联起他“凑钱退赃、挂印辞官”的最终抉择。

【采访】巴中市恩阳区“问心”德廉教育基地讲解员 唐娇:这个乌金香炉是喻秉渊中举时恩师所赠,最为珍贵,首饰则是他妻子的嫁妆,当年他发现妻弟受贿后,便把俸禄、嫁妆都拿了出来,赃款退回,罪犯伏法,但他始终认为“用人不察,难辞其咎”,坚决辞官归乡,他递交的辞呈上写着,身为一方令宰,理当执法无私,为官清廉,却不知贪腐已生,此心难安,请允挂印归乡,这就是他的“问心”。宁摘乌纱帽,不违心中志。

辞官回乡的喻秉渊,日子清贫却充实。他耕读传家,担任恩阳育才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恩阳中学校长,他重修巴州考棚,继续用“问心”学说教育后进。“问仁心——勤廉济善”展区里,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物品、教学的书籍、重修考棚的史料,每一件都透着“清廉传家”的温度。

【采访】巴中市恩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喻欣:喻秉渊回乡后靠种地和讲学为生,乡邻送东西他一概不收,他用过的砚台,就是用本地普通石材打磨的,他在育才书院教学的书籍,虽然陈旧却一直没有更换,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看到巴州考棚年久失修,就牵头重修考棚,实实在在惠及了莘莘学子,现在我们老家喻氏祠堂里,还挂着他的家训。

主持人:

从昭化古城的“一碗清水”,到恩阳问心堂的“一生自省”;从何易于“替民拉纤”的担当,到喻秉渊“挂印辞官”的赤诚,古蜀道上的清官廉吏,用一生的践行,诠释了“廉洁”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心中有民、行中有戒”的具体行动。何易于、喻秉渊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廉”的底色不能变,“为民”的初心不能忘。

好,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汇兴路229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212832        蜀ICP备17024200号-1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248号        技术支持:自贡市融媒体中心